2017深圳FinTech全球峰會會議
原標題:2017深圳FinTech全球峰會會議|吳曉求:FinTech與中國金融—中國金融聚焦變革的歷史關口
編者按
12月19日,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本屆峰會由深圳市金融辦、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海管理局聯合主辦,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協辦。邀請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謝平教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等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境內外知名企業傢、政府及金融機構權威人士等近600人參會。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教授應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參加圓桌對話。楊東教授:比特幣暴漲暴跌的背後—比特幣與法定數字貨幣的未來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簽約儀式
12月19日,由深圳市金融辦、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海管理局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來自政府及監管、國內外知名專傢、知名金融機構等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沿話題。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辭。
艾學峰市長首先強調,深圳是我國金融的重要城市,近年來深圳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的發展,提前佈局,市區兩級政府同時發力,金融科技企業加快創新步伐,金融科技生態圈初步形成,有能力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其次,他表示深圳支持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鼓勵金融成果轉換運用。此外,艾學峰市長表達對深港金融合作不斷加強,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平臺的希冀。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艾學峰市長發言
在本次峰會的主題演講環節,眾多嘉賓圍繞著"創新、應用、監管"的主題,對金融監管、科技應用、底層技術的進展,進行瞭深度交流。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圍繞《Fintech與中國金融》為主題發表瞭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的金融從來沒像今天這樣處在歷史的關口,處在聚集變革的時代,中國金融變革的力量主要來自於科技、市場和國際化三個方面。中國金融走國際化的道路是大勢所趨,也就是說中國金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歷史的必然。
香港金融管理局李達志助理總裁發表瞭《金額科技發展與監管: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監管實踐》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在過去幾年,內地傳統金融和科技金融取得瞭快速發展的顯著成就,金融領域的很多方面都實現瞭從跟跑、陪跑到領跑階段的轉變,香港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並與大傢分享瞭香港對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的經驗與看法。
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謝平教授圍繞《金融科技和現代金融理論》為主題發表瞭演講:他認為雖然眾所周知知的金融理論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但新古典主義的金融理論並為考量科技層面。假設將最新的金融科技放在現有金融理論中,我們觀察會發生何種變化。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巴曙松則發表瞭主題名為《監管趨嚴下的金融科技發展趨勢》的演講,他提到目前國內監管趨嚴,國外監管由緊轉向積極,大力發展監管科技。中國基本處於金融科技2.0的後部發展階段,隨著金融科技實施牌照準入,金融科技從渠道轉向風險定價,進入3.0階段。
騰訊副總裁丁珂以《大數據下的金融監管科技現狀和發展》為題發表瞭主題演講。他堅持科技創新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觀點,他認為這會降低業除油煙機務運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改善金融服務質量。在金融科技2.0向3.0過渡的時期,代表性的例子是微信紅包帶動瞭第三方支付。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圓桌對話(一)
隨後的峰會圓桌論壇環節。首先,由深圳金融辦主任何曉君主持,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香港金管局科技總監周文正、澳門金管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顧問朱軍林、騰訊公司副總裁李旭陽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總工程師喻華麗作為嘉賓,就“金融監管科技”為主題進行圓桌對話。
其中,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提到,他認為金融監管的主要挑戰來自於金融科技本身。金融科技共同的缺點是對應用數據的全面采集,對應用數據的私人保護缺乏標準。中美金融信息隱私的區別在於亞太地區對於金融信息的隱私保護意識薄弱,信息交換成本極低。中國金融科技的初創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流不通暢,迫使金融科技的初創企業尋求高風險的投資,而這些金融科技企業的背後往往涉眾,風險也因此積聚;共享社會雖然已經基本實現,但共治社會遠遠沒有達到;在數字化時代,並不要喊口號,一定要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劉康明發言
在第二場圓桌對話環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何寶宏、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副總裁郭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阿阿裡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周子衡等作為嘉賓,就“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為主題進行圓桌對話。
在第二場圓桌對話中,姚前所長提到目前對數字貨幣的高關註度很大程度是出於私人數字貨幣的高價格,而我們更關註央行數字貨幣,電子支付不一定屬於數字貨幣。中國的電子支付在屬於世界的典范。數字貨幣的定義不應該是靜態的定義,我們的貨幣的數字化是動態演進的過程;楊東教授介紹瞭各國對法定數字貨幣的態度及數字貨幣的優勢,此外,楊東教授提出瞭關於法定數字貨幣發展的未來進路的看法。楊東教授:比特幣暴漲暴跌的背後—比特幣與法定數字貨幣的未來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圓桌對話(二)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金融行業深入滲透,加之金融嚴監管、防風險持續開展,這些都對金融服務流程、金融業務模式、金融風險甄別防范能力提出瞭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進一步對金融科技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提出要求。
本次峰會以“金融科技——創新、應用與監管”為主題,匯聚瞭眾油煙靜電機多專傢學者和業界精英,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新點子新思路,為展示金融科技創新產品與應用提供渠道,為探討金融科技監管等前沿問題提供平臺,並共同發掘FinTech金融科技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
以下是吳曉求校長演講實錄:
《Fintech與中國金融》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吳曉求教授發言
中國的金融從來沒像今天這樣處在歷史的關口,處在聚集變革的時代,中國金融變革的力量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首先,來自於科技的力量。科技改變金融生態、業態、提升金融功能、改變金融機構。中國金融現在之所以在全球開始具有影響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就在於FinTech的廣泛應用。吳曉球認為其中最顯著,最有影響的就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使得人們的消費模式發生瞭根本性變化,目前中國已經是第三方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最發達的國傢,這個從根本上推動瞭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也是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最典型的案例,第三方支付是服務於實體經濟最典型、最前沿的的形態。據麥肯錫公司發佈的《中國絲路經濟報告》顯示,在電子化支付行業,中國電商交易額的全球占比已經超過瞭55%,與個人消費相關的移動支付交易額高達7900億美元。
中國金融的彎道超車主要來自於科技的力量,我們需要深度理解金融對科技的渴望,我們需要正確處理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關系。不能因新的金融業態帶來新的風險,就懷揣傳統保守的想法。最好的監管是允許創新,一定是創新在前,但創新離開瞭監管必然也是一地雞毛。金融經歷瞭“脫媒”,這種脫媒是對傳統金融的脫媒,這是金融實現的第一次跳躍;第二次跳躍是科技對金融影響,金融最核心的的功能:融資、財富管理、支付清算。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吳曉求教授發言
其次,來自於市場的力量。過去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將慢慢過渡到融資與財富管理並重的金融體系,因為證券化金融資產的比重上升和規模擴大,最主要的是財富管理的繼承資產。因為這種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金融體系的風險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風險結構主要由過去單一的金融機構風險(主要指資本不足的風險)過渡到機構和市場風險並存的時代,或者說是過渡到資本不足和透明度不足並存的時代。這個時代已經來臨,在未來二十年至五十年期間,中國金融體系風險主要是透明度風險,因為在那時證券化的金融資產可能在整個金融資產比重中占主導地位。
我相信這個時代會來臨,因為中國金融模式的演變趨勢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因為我國基礎資產結構發生瞭變化,功能也發生瞭變化,風險結構也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預示著我們監管重心要發生一些變化和移動,要從過去關註金融機構監管過渡到註重機構監管和市場監管並重,尤其是加強市場透明度的監管。最近一行三會頒佈瞭《大資本條例》,我們對證券監管重心轉移的理解是大資本過去長期以來忽略瞭它的透明度監管,社會可能會難以適應,但是這是基本趨勢。這是第二種改變中國金融的力量。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吳曉求教授發言
最後,第三種改變中國金融的力量是國際化。中國金融走國際化道路是大勢所趨,即中國金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歷史的必然。從最廣泛意義來說,國際金融中心也包括香港。最重點談的是綠地投資,未來上海和深圳能夠成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它們具有很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是在全球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傢,不僅僅是指GDP的規模,中國2025年GDP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經濟學意義上說這並不是最核心的質量,而個人認為最核心的質量是金融的質量或貿易的質量。沒有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金融是封閉的、區域性的,它一定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我確信,在將來,深圳和上海的金融市場一定會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全球金融市場之一,而且是金融中心。這個金融中心銜接人民幣起價資查的配置中心,它不是結算中心,也不是貨幣競價中心,我們成為人民幣起價資查的配置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沒有問題,但我們必須註意的是中國金融體系必須開放。在金融開放上,我們必須大步邁進,包括一個月前放開瞭外資對中國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三個月後將完全放開。這意味著中國金融的偉大開放,但開放有個前提,就是人民幣自由化改革或市場化改革。我們在循序漸進地推進,是中國金融體系對外開放,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前提,實際上從今年IMF特別提款權SDR的生效可以看出,標志著中國金融正在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三種力量會推動中國金融的變革,它們會對未來帶來的風險會是怎樣的?很多人擔憂無論是科技的廣泛影響還是市場化的改革還是國際化的推進,他們都擔憂金融體系的穩定。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出,我們守住金融風險的底線,實際上在告誡我們所有改革的目標和前提。未來中國金融將會受到國際化的影響,風險究竟來自哪裡?我們如何監控風險?如何守住不發生信用風險的底線?我們需要深度思考。如果我們的開放會使得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倒退,但實際上也不會這樣。我們會做很好的結構設計。
靜電機推薦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吳曉求教授發言
我認為未來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會增多。我之前在學習十九大報告,首先是守住金融風險,“守住”意味著我們現行經濟有一些風險。其次是發散系統性風險,不要使得風險之間相互感染,要采取一些監管和改革的措施,能夠將風險收斂、衰減、不予擴張。最後是底線。所以放眼望去,金融風險和系統性風險說到極致就是金融危機。縱觀三十年來全球金融危機的歷史,可以看到一些基本規律。我們要嚴格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首先,要研究過往三十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形成特點,從中找到一些啟示、經驗。金融風險規律在整體上不會因為國傢的特殊性發生變化,它的共同性會大於它的個體性。從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到1990年的“泡沫經濟”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包括俄羅斯金融危機)到2000年金融危機再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可以發現規律。
小國金融危機和大國金融危機有顯著區別,這與金融危機特點以及生成源頭和國傢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對外資的依賴程度都有密切關系。因為金融危機有四種不同形態,國情的差異、發展模式的不同,它們是一種或兩種或四種交織在一起,所謂四種危機就是“貨幣危機”、“市場危機”(股市危機)、“銀行流動性危機”和“債務違約危機”。一般來說是四種危機的混合體,有些國傢是平時發生的,比如東南亞國傢,“四小龍”、“四小虎”,它們每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危機,非常完整,但二十年過去瞭,這些國傢實質上還沒能從危機中走出來。美國是世界上發生金融危機最多的國傢,當美國的金融危機過去後,你會發現美國經濟體系的免疫力越來越強,因此我們要研究美國的結構。無論美國還是日本,他們國傢的金融危機很少是四種危機穿插在一起的,即使美國已經出現三、四次的金融危機,美元並沒有出現貨幣危機,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
▲圖為2017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吳曉求教授發言
我認為中國在未來通貨不會冒著大的風險,人民幣可能也不是圓通,也就是說人民幣開放之後,它不應當出現亞洲國傢狀況。大國金融危機有其特點,我們要高度註重監管的加強,科技改變瞭中國金融,科技也將會改變中國金融的監管,我特別希望我們一行三會合在一起建立起巨大的信息後臺或數據庫,可以動態觀測中國金融體系的變化,制定一系列指標以觀測我們整個金融體系的狀態,這個將有待於金融監管效力的提升。
總的來說,科技、市場和國際化的力量會使中國金融市場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會使我們的風險結構發生變化,同時也促使我們調整監管模式。但是我相信,未來的中國隻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通過改革的創新,我們可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對未來中國發展成為國際性金融中心抱有很大的期待。
免責聲明: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您認為本公眾號的內容對您的知識產權造成瞭侵害,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核實並處理。
編輯:程向文 呂禕曼 管澤亞
本平臺由楊東教授及其團隊運營,推送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法律+金融+技術、雙創四眾、大數據、區塊鏈、眾籌金融等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各類原創精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512F59CA568BB2D0
- Jan 19 Fri 2018 01:36
油煙靜電機 【mobile01】靜電機DIY安裝流程說明~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